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由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清华大学等学校的教师与优秀毕业生于1958年支边高起点创建,2000~2006年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先后获批,2008年获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03年、2012年在农业工程学科下自设农业水工建筑物、农业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二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获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工结构工程为自治区重点、重点(培育)学科。学科现有专任教师78人,其中博士学历55人,博士生导师21人。拥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观测站、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平台11个。形成了寒旱区生态水文过程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河湖湿地水环境演变与水生态修复、寒旱区水工材料及其冻害防治、寒区河冰过程及灾害控制、寒旱区农业水利与信息化技术等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优势。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政治合格、热爱祖国、品德优良、遵纪守法、身心健康,能立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深入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前沿科学问题及发展趋势,科学思想开阔,掌握水利工程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独立从事水利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作和创新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具有较强的科技论文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水利工程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寒旱区生态水文过程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基于寒旱区气候寒冷、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站位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协调发展及水资源高效利用,针对水文、水资源、森林、草原、农田、荒漠、河湖湿地、经济社会等系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生态水文过程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领域,开展生态优先、绿色协调高质量发展、GSPAC水-汽-热-溶质耦合输移、“五水”转化关系、冻融期水循环、生态水文过程与环境生态效应、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高效节水、生态保护修复与用水调控、缺资料地区水资源评价、水文不确定性、水资源高效节约集约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2.河湖湿地水环境演变与水生态修复
寒旱区湖泊湿地面积萎缩、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且冰封期长、冻结层厚,水环境水生态特征相比南方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围绕水环境演变与水生态修复领域,开展寒旱区河流、湖泊、湿地水环境演变,水文水动力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水环境容量及其承载力,沉积物与环境气候演化,冻融期冰水泥多介质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扩散与降解,冻融过程及环境生态效应、河湖湿地退化及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
3.寒旱区水工材料及其冻害防治
寒旱区岩土冻融交替频繁,水工程冻害突出,岩土工程和地质环境独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水工程结构设计面临巨大挑战。围绕寒旱区水工材料与水工程冻害防治领域,开展水利工程反复冻融破坏、裂变与损伤机理,岩土冻融动力学,水工材料抗冻-保温-力学耦合性能,寒区水工结构的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
4.寒区河冰过程及灾害控制
针对高纬度、多泥沙、涤荡型河流特性,应用理论分析、原型观测、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技术,开展寒区水工建筑物工程水力学、寒区水工建筑物冲刷水毁机理及消能防冲、寒区河冰生消演变机理、冰情预警预报与防凌减灾、冰期河道泥沙输移与河道演变机理、冰水沙床堤耦合作用机制、凌汛期上游水库群与分凌区联合调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5.寒旱区农业水利与信息化技术
针对我国北方农牧业灌区灌水量大、效率低,冻融期长、盐渍化严重,旱灾频发,水土环境恶化等特点。围绕寒旱区农业水利与信息化技术领域,开展寒旱区农业水利工程、旱区农业节水与水土环境效应,水利时空信息采集,洪旱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评估,泥沙淤积监控,河湖湿地演变,蒸散发的定量反演,土壤水盐的遥感解译,智慧水利物联网,水、冰、旱、墒情实时预报等方面的研究。
四、课程设置
水利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总学时 | 
    讲课 | 
    实验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开课单位 | 
   
   
    | 学位课 | 
    公共课 | 
    BGG-001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职工上中国概况GG-002) | 
    32 | 
    32 | 
    
  | 
    2 | 
    1 | 
    马院 | 
   
   
    | BGG-002 | 
    第一外国语(职工上对外汉语GG-003) | 
    60 | 
    60 | 
    
  | 
    2 | 
    1 | 
    外院 | 
   
   
    | GG-001 | 
    学术诚信与科技论文写作讲座 | 
    16 | 
    16 | 
    
  | 
    1 | 
    1 | 
    
  | 
   
   
    | 专业基础课(除水利工程学科进展必选外,再任选4学分课程) | 
    BZYJ206-001 | 
    水利工程学科研究进展 | 
    32 | 
    32 | 
    
  | 
    2 | 
    1 | 
    AG真人国际 | 
   
   
    | BZYJ214-001 | 
    应用数学 | 
    32 | 
    32 | 
    
  | 
    2 | 
    1 | 
    理学院 | 
   
   
    | BZYJ206-004 | 
    随机理论与风险评估 | 
    32 | 
    32 | 
    
  | 
    2 | 
    1 | 
    AG真人国际 | 
   
   
    | BZYJ206-005 | 
    环境动力学 | 
    32 | 
    32 | 
    
  | 
    2 | 
    1 | 
    AG真人国际 | 
   
   
    | BZYJ206-006 | 
    高等两相流动力学理论 | 
    32 | 
    32 | 
    
  | 
    2 | 
    1 | 
    AG真人国际 | 
   
   
    | 选修课 | 
    专业选修课(任选2学分课程) | 
    BZYXX206-001 | 
    流域生态水文学 | 
    32 | 
    32 | 
    
  | 
    2 | 
    2 | 
    AG真人国际 | 
   
   
    | BZYXX206-002 | 
    大系统多目标优化决策 | 
    32 | 
    32 | 
    
  | 
    2 | 
    2 | 
    AG真人国际 | 
   
   
    | BZYXX206-003 | 
    水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 | 
    32 | 
    32 | 
    
  | 
    2 | 
    2 | 
    AG真人国际 | 
   
   
    | BZYXX206-004 | 
    河湖冰水沙质耦合模型 | 
    32 | 
    32 | 
    
  | 
    2 | 
    2 | 
    AG真人国际 | 
   
   
    | BZYXX206-005 | 
    水工结构与岩土工程稳定性 | 
    32 | 
    32 | 
    
  | 
    2 | 
    2 | 
    AG真人国际 | 
   
   
    | BZYXX206-006 | 
    结构建模与数值模拟 | 
    32 | 
    32 | 
    
  | 
    2 | 
    2 | 
    AG真人国际 | 
   
   
    | BZYXX206-007 | 
    环境岩土理论 | 
    32 | 
    32 | 
    
  | 
    2 | 
    2 | 
    AG真人国际 | 
   
   
    | BZYXX206-008 | 
    河流与泥沙动力学 | 
    32 | 
    32 | 
    
  | 
    2 | 
    2 | 
    AG真人国际 | 
   
   
    | BZYXX206-009 | 
    环境与生态水力学 | 
    32 | 
    32 | 
    
  | 
    2 | 
    2 | 
    AG真人国际 | 
   
   
    | BZYXX206-010 | 
    灌溉管理优化与决策理论 | 
    32 | 
    32 | 
    
  | 
    2 | 
    2 | 
    AG真人国际 | 
   
   
    | BZYXX206-011 | 
    空间数据处理与数字图像处理 | 
    32 | 
    32 | 
    
  | 
    2 | 
    2 | 
    AG真人国际 | 
   
   
    | BZYXX206-012 | 
    微波遥感信息处理 | 
    32 | 
    32 | 
    
  | 
    2 | 
    2 | 
    AG真人国际 | 
   
   
    | 任选课 | 
    在导师指导下选修跨学科、跨门类课程 | 
    
  | 
   
   
    | 补修课 | 
    凡跨一级学科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 
    
  | 
   
  
 
 
备注:在本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如有新的或有必要另行增加的课程时,经学科提出或任课教师申请学科审批同意后即可增加开设。